民俗---壶口明清码头

  • 黄土风情
  • 来源:壶口瀑布
  • 浏览量
  • 发布时间:2024/11/08

  明清时代是黄河航运的鼎盛时期,因受壶口瀑布天险所阻,过往船只在这里装卸货物、修补船只、烧香祈祷、食宿交易,往往要盘桓数日,于是,壶口瀑布岸边的龙王辿就形成了一处水旱码头。龙王辿最盛的时候,有商号近百家,窑洞数百孔,上上下下还有三条街道,远望鳞次栉比,风格独特。当时,这里有钱庄、当铺、酒肆、饭馆、客栈、盐店、染坊、皮货店、杂货店、药铺等店铺一应俱全,清代乾隆年间尤为鼎盛。而且,每年春秋还有两次集会,各省客商及远近乡民云集,龙王辿的一些商号还邀请戏班子在龙王庙或马王庙的戏台演出助兴,为物资交流营造气氛。清代学者贾遇时在《龙王辿赋》里是这样描写的“斯地也,山势巍巍,重叠万仞,河水浩浩,波浪千层……险若天堑,舟楫到此,能不舍水登陆乎?是以客船星集,如鱼贯之相连,店铺林设,似雁行之不绝,东西要路,南北通衢。春秋二季,水旱码头,盖莫善于此地,求利若折枝,远招四方之游民……地虽偏小,胜得泾阳之原;形似弹丸,赛过长安八水。”由此可见当时之繁华昌盛。
  上世纪四十年代,随着京包铁路(北京——包头)和南北公路交通干线的建成使用,以及抗日战争期间壶口一带的码头、渡口被阎锡山军事控制,黄河中游的水运便逐渐冷落下来,旱地行船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五六十年代以后,上游下来的商船明显减少,到了七八十年代,更是寥寥无几。九十年代初,一年也仅有偶尔的一两只船经过,但船主已不再雇用老百姓拉船了,而是雇一台拖拉机或汽车不用一袋烟的功夫,船就被拉到了“忒口”,那种“众各负肩,老幼奋力吼,号子满峡谷”的壮观场面从此就再也看不到了。龙王辿码头失去了往日的繁华景象,只留下一排排的窑洞在诉说着往事。

 

新闻推荐

联系我们